为贯彻落实《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建立省政府向省人大常委会报告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制度的意见》《中共仁化县委关于建立县人民政府向人大常委会报告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制度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现将我县2023年国有资产管理情况报告如下:
一、国有资产总体情况
(一)企业国有资产总体情况
1.资产负债情况。截至2023年底,全县国有企业资产总额10.53亿元,同比增长2.53%;负债总额6.37亿元,同比增长1.11%;净资产4.15亿元,同比增长5.54%;资产负债率60.56%,同比下降0.78个百分点。
2.年度效益情况。2023年,全年营业收入1.93亿元,同比增长4.98%;利润总额0.0896亿元(896.28万元),同比增长15.42%;应交税总额0.21亿元,实缴税费总额0.20亿元;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为102.53%。
(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总体情况
1.资产负债情况。截至2023年底,全县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总额45.25亿元,负债总额3.34亿元,净资产总额41.91亿元(均为实有数,下同)。按单位性质分,行政单位资产13.4亿元,负债1.44亿元,净资产11.96亿元;事业单位资产31.85亿元,负债1.9亿元,净资产29.95亿元。
2.资产增加情况。2023年,全县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比上一年增加1.47亿元,增长3.36%,其中,固定资产减少0.46亿元,下降3.42%;无形资产减少0.02亿元,下降6.76%;在建工程增加0.67亿元,增长17.00%;公共基础设施增加1.25亿元,增长6.38%。
(三)自然资源资产总体情况
1.土地资源。2023年,我县辖区土地面积22.23万公顷,结合三调统一时点更新调查数据为参考后各地类面积分别是:耕地1.10万公顷,园地1.36万公顷,林地18.24万公顷,草地0.12万公顷,城乡建设用地总面积共0.37万公顷,工矿用地0.09万公顷,交通运输用地总面积0.23万公顷,水利设施用地总面积为0.68万公顷,其他土地0.04万公顷。按照三大类划分,仁化县2023年度农用地面积为21.23万公顷,建设用地面积为0.65万公顷,未利用地面积为0.35万公顷。2023年,全县降水量1845.4毫米,折合年降水总量为40.69亿立方米。
2.矿产资源。仁化县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有11种,查明资源储量矿产地5处:其中能源矿产1处;金属矿产2处;非金属矿产2处。查明的矿产资源储量主要有:金属矿产2处共420万吨;非金属矿产2处。全县金属矿产主要有铅、锌、硫铁矿;能源矿产主要有铀、煤和地热,非金属矿产主要有萤石、石英、石灰岩等。截至2023年底,全县登记的采矿权总数5个,能源矿山1处。
3.森林资源。截至2023年底,全县初步数据有林业用地面积18.32万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12.67%,有林地面积17.18万公顷,占全市的13.43%。森林蓄积量0.1390亿立方米,占全市总蓄积量的13.25%,森林覆盖率80.78%,高出市平均值6.26个百分点。有林地面积、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等反映森林资源总体状况的主要指标均居全市前列。
4.水资源方面。
2023年,全县降水量1845.4毫米,折合年降水总量为40.69亿立方米,比上年少4.3%,比多年均值多12.1%,属丰水年。2023年全县地表水资源量为24.59亿立方米,比多年均值多13.3%。地下水资源量8.35亿立方米,比多年均值多10.4%。2023年全县蓄水动态,共统计4宗大中型水库。
2023年我县供水量为20770.5926万立方米;用水量为20770.5926万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量为16623.6347万立方米,工业为2618.3385万立方米,城镇公共为272.6057万立方米,居民生活为1068.0166万立方米,人工生态环境补水为187.9971万立方米。加强取用水监管,2023年一共办理了68宗取水许可证。其中,延续42宗(其中3宗为同时延续及变更),变更22宗,新办2宗,注销2宗。按时完成取水许可管理台账录入工作,并及时更新、上报数据。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作,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开展常态化监管排查。
5.城市空间资源。
2023年底,仁化县区城市空间资源(城市建成区)面积19.71平方公里。其中居住用地8.27平方公里,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1.96平方公里,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0.97平方公里,工矿用地5.34平方公里,物流仓储用地0.27平方公里,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1.42平方公里,公用设施用地0.37平方公里,绿地与广场用地0.41平方公里,其他用地0.70平方公里。
二、2023年我县国有企业改革情况(不含金融企业)
(一)国资监管职能划转。2023年12月,县国资监管职能由县工信局划转至县财政局,由县财政局对我县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和企业国有资产实行集中统一监管。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不断完善,国企改革工作稳步有序推进。
(二)探索创新国有企业经营模式。为解决县属国企经营成本高昂、设施设备老化、管理效率低下等问题,我县将锦城宾馆、西岸电站作为改革试点,将部分或全部经营权公开挂网拍卖,通过市场化竞争机制引入社会资本,让具有丰富运营经验和高效管理能力的专业团队进行经营,有效激发企业的内生动力,实现了国有企业扭亏为盈,有效减轻了财政负担。
(三)继续做好国有企业退休职工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一是严把审核关,确保国有企业退休职工社会化管理服务专项工作资金使用符合有关规定。二是按时拨付国有企业退休职工社会化管理服务费用,确保国有企业退休职工社会化管理各项工作有序推进。三是继续接收我县辖区范围内的中央、省市县国有企业退休人员,2023年共接收各级国有企业退休人员共107名。
三、2023年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工作情况
(一)改革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机制情况
1.改革和完善国有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机制情况。
(1)建立国有资产数字化信息平台。为有效盘活闲置国有资产,规范我县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和企业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实现全县国有资产动态管理,县财政局搭建了仁化县国有资产数字化信息平台。
(2)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快推进县属全民所有制企业进行公司制改制,强化部门职责分工,逐步厘清企业党组织与董事会、经理层权责边界,明确党组织在决策、执行、监督各环节的权责和工作方式,党组织领导班子研究讨论是董事会、经理层决策重大问题的前置程序,重大经营管理事项经党组织领导班子研究讨论后,由董事会或者经理层作出决定。
(3)持续推进国有企业党的建设。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清单,把全面从严治党与国企改革发展同部署同落实,不断完善党的领导与企业治理相统一的工作机制。目前,县锦电公司已完成“党建入章”,实行“双向进入、交叉任职”领导体制,实现党委书记、董事长“一肩挑”。
(4)加强对县属国企的审计监管。一是根据《仁化县审计局审计全覆盖中长期规划(2021-2025年)》,对县属国企审计全覆盖进行了规划,2023年完成4家国企的审计、检查。二是为加快推进县属国有企业工资决定机制改革工作,2023年聘请第三方审计公司对全县国有企业2022年度工资内外收入情况进行了专项审计。三是督促企业建立内部控制机制,通过掌握国企的内审机构和内审业务情况,加强对国企的监督和指导。
2.改革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机制情况。
(1)强化存量管理,提高使用效能。一是深化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财务管理和政府采购衔接,力行勤俭节约,资产配置必须符合资产编制标准和数量,超过最低使用年限仍能使用的办公设备继续使用,最大限度发挥资产使用效益。
(2)纳入系统管理,实现动态监管。一是实现资产系统化管理全覆盖。根据县政府工作部署,2023年对县属国有资产情况进行大清查行动,并推进做好县国有资产智能化管理系统的设计及录入工作,建立国有资产数字化管理平台,实行资产“一物一卡”全覆盖动态管理。二是加强资产信息数据分析运用,充分利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月报制度,动态掌握国有资产变动情况,系统定量分析资产存量情况,为编制部门预算提供依据。
(3)严格资产管控,规范资产处置。一是严把国有资产“入口”、抓牢“使用”、筑牢“出口”关。落实资产配置预算前置审批,强化配置程序、标准约束性,有效地推进了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有机结合。二是规范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程序,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加强国有资产处置管理,对资产处置收入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杜绝“小金库”,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三是聚焦贯彻落实政府过紧日子、基层“三保”、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等重点任务,进一步提高全县国有资产管理的规范化水平。
3.改革和完善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机制情况。
(1)深入推进自然资源“放管服”改革工作。完成了县辖区集体土地征地数据库建设工作,基本摸清历年来征收农村集体土地底数。按市要求配合完成了国有土地资源资产核算项目上报工作。按国家、省统一时点更新要求完成了做好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工作,确保了全县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的现势性。在农村地籍调查的基础上,做好房地一体农村不动产登记发证工作,做好调查成果资料的动态更新,确保了全县地籍管理信息的现势性和准确性。
(2)建立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严守耕地红线。在落实耕地保有量任务方面,根据2023年仁化县国土变更调查“一上”数据,我县现状耕地面积为16.6337万亩,在三区三线划定中韶关市下达我县耕地保护目标是14.52万亩,我县2023年耕地保有量已达到三区三线划定中韶关市下达我县耕地保有量目标。在落实基本农田保护方面,我县2023年仁化县国土变更调查“一上”数据中的稳定耕地面积为15.90万亩,在三区三线划定中韶关市下达我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是13.23万亩,因此我县2023年仁化县国土变更调查“一上”数据中的稳定耕地面积已达到三区三线划定中韶关市下达我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控制数。由2022年到2023年间耕地质量持续保持稳定不变。落实耕地“占补平衡、进出平衡”双平衡制度,根据2023年仁化县国土变更调查“一上”成果数据,仁化县2023年度耕地流入2647.65亩,耕地流出952.80亩,2023年度耕地流入大于流出1694.85亩。根据耕地“进出平衡”考核口径,仁化县2023年度耕地净流入1738.43亩,实现了2023年耕地“进出平衡”。我县2023年度无耕地督察整改问题。
(3)主动做好粤北生态特别保护区划定。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配合省、市林业局做好基础调研工作,对拟划入生态特别保护区范围内的常住人口、土地面积、林地面积、水域面积、水电站情况、重点企业及相关情况深入摸底调研,组织专家和专业机构对生态特别保护区的内涵定位、战略目标、空间布局、工作任务、保障措施、规划实施等开展可行性评估及规划编制工作。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二)加强和改进国有资产管理措施
1.加强行政事业国有资产管理措施。
(1)规范国有资产处置。为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工作,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益,确保国有资产安全完整。2023年依规处置(报废)公务用车24辆;依规公开处置电站清淤物4批;处置报废设备404项。
(2)有效整合和盘活国有资产。部门联动,统筹调剂使用存量国有资产,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益。一是加大统筹和调剂力度,将富余房屋清理腾空,统筹调剂给有需要的单位作为办公用房、社区用房或文化设施用房。二是严格审核资产使用用途。根据各单位需求,及时调整资产使用性质,对于非经营性资产和经营性资产相互灵活转换,优先确保单位用房需求,后及时将转变为经营性资产的房屋对外出租,增加资产效益。同时,充分盘活存量资产,避免资产长期闲置,以增加财政收入。
(3)加强保障性房屋国有资产管理。一是认真做好日常管理工作。加强不定期安全巡检工作,组织对公房的结构安全、消防安全进行经常性巡检,通过设立两轮电动车的充电桩,为住户提供方便的同时有效地防范了消防安全责任事故。加大公房维修整治力度,及时对存在渗漏水情况和外墙、天台面破损的房屋进行修补,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和国有资产安全。二是提高保障性房屋使用效益。2023年我县共有公租房210套,在租201套,出租率达95.71%。同时依据相关管理规定对公租房实施动态化管理,认真落实做好对已再不符合承租条件的租户的承租退出工作,2023年已对6户租户作出了退出处理,确保保障性住房资源向住房困难群众倾斜。三是推进人才公寓筹备工作。为发挥人才公寓在吸引聚集人才方面的保障作用,促进我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将位于县交警大队的19套人才公寓重新装饰、修缮,为人才提供住房保障。同时计划出台人才公寓管理办法,明确入住条件、使用规定、退出机制等,确保人才公寓的规范管理和有效利用。
(4)推进资产信息化管理。一是加强资产档案管理工作。严格执行《档案管理制度》,有序做好档案的分类归档工作,持续完善资产电子档案建设,确保资产档案的安全和完整。二是建立国有资产信息化管理平台。根据县政府有关工作部署,加大国有资产清查力度,有序做好国有资产信息化管理系统的信息设计及录入,如期完成了仁化县国有资产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建设工作。
2.加强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措施。
(1)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一是构建“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在国家和省的统一部署下,我县已完成了“三区三线”划定工作,成果于2022年10月14日通过自然资源部审批正式启用。《仁化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已于2023年11月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复正式启用。同时优先启动典型镇村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及村庄规划优化提升工作。二是做好土地储备工作。2023全县实施土地储备项目为29个,面积为101.8306公顷,土地实际入库面积为101.8306公顷,在库土地储备面积期初量为65.1752公顷,期末量为126.6197公顷。
(2)加强自然资源保护与利用。一是抓好矿产资源管理。我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布局持续优化,逐步建立矿业权市场体系。矿业权有偿出让和招标拍卖挂牌制度得到严格执行,除规定情形外,矿业权出让全部实行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形势不断好转,矿政管理制度日臻完善。截至2023年底,全县登记的采矿权总数5个,其中县级发证3个。我县矿产开发主要以铅、锌、萤石、地热等矿产为主。现有4个矿山列入绿色矿山名单;其中深圳市中金岭南有色金属股份有限公司凡口铅锌矿、仁化县岭田萤石矿等矿山通过自然资源部遴选为国家级绿色矿山。二是积极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综合治理。全县18个地质灾害隐患点均采取综合治理措施,2022年争取山水林田湖草结余资金,对丹霞街道高坪社区黄塘村43号、闻韶中心幼儿园、红山镇青迳屋场埂等3个隐患点进行工程治理;2023年通过争取上级资金、调整山水林田湖草结余资金,对老城社区山塘村、大桥镇古洋河背组、周田镇龙坑移民新村等3个隐患点进行工程治理,其余隐患点采用专业监测设施进行监测。三是抓好森林资源管护。开展国土绿化提升行动,完成造林与生态修复总任务1.15万亩,高质量水源林工程0.72万亩,大径材培育0.8万亩,乡村绿化美化建设5个,全民义务植树折算株数46.65万株。开展违法违规使用林地专项整治行动,按照《森林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坚决做到立查立改、边查边改、依法依规从严查处。全面推行林长制为抓手,设立县镇村各级林长共计282人,监管员552人,护林员558人,进一步提升我县森林资源管理水平,实现森林资源网格化、全覆盖管理。森林火灾隐患集中排查治理中,压实森林防火责任,对两起火情启动问责,部署县镇统一发布防火令,实施“三个一律”,全年未发生重大森林火情。五是着力改善生态环境质量。2023年,县城空气质量保持良好,二氧化硫、二氧化氮、PM10、PM2.5、臭氧、一氧化碳六项指标年均浓度均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
四、下一步工作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企业国有资产管理
1.强化国资监管机构建设,健全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一是强化全县统一的国资监管机构建设。明确由县财政局全面履行国有企业出资人职责、国有资产监管职责,根据工作职责适当增加相关专业人员,优化机构职能。二是做到“四个”强化,强化出资人监管、强化责任追究、强化制度建设、强化国有资产信息平台建设。三是国资监管的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不断增强,专业化、法治化、体系化监管不断推进,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监管体制不断完善。
2.统筹推进企业整合重组,有效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一是建立健全国资监管体系建设。合理搭建企业监管架构。二是调整优化布局结构。按企业的行业性质划分,将全县国有企业分为六大板块设为县二级国有企业。统筹推进整合重组相同板块的其他三级国有企业,逐步减少国有企业数量。三是压缩企业管理层级,对上下级企业的经理层实行交叉任职,同时,根据企业规模,合理设定企业管理层人员职数,有效降低企业人力资源成本。
3.全面梳理国有资产产权,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一是厘清国有资产权责监管边界,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国企、国企与国企、行事单位与国企之间的资产管理、债权债务归属等关系,着力解决各类历史遗留问题,助推企业轻装上阵、健康发展。二是积极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促进国有资本与民间资本相互融合,推动各种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三要进一步加强企业债务管理,合理控制债务规模,降低融资成本,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债务风险防范有关制度,健全重大项目投融资决策和对外担保管理制度,防范金融风险。
4.整合各类国有资产资源,提升企业的投融资能力。一要明确国有资本功能定位和布局方向,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推动县属国有资本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集中,发挥县属国有资本在提升城市功能、保障服务民生和引领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功能作用。二要利用政策和资金优势,引导国企归集经营性资源,支持国有企业加大城市优质资源的市场化收储力度,收购社会拍卖资产,促进国有企业资产结构更加优化。
5.多渠道拓展企业业务,助力企业增产增收。一是整合国有企业富余人员,承接县级行政事业单位或县中大型住宅小区的物业管理和维护,通过进行维修、养护、管理和相关安全生产活动,增加国有企业的经营收入。二是支持鼓励国有企业外派专业技术力量,承接其他民营企业或团体相关的技术改造、技术升级等。如:支持鼓励锦电公司外派水力发电行业的专业人才队伍参与其他民营电站的技术改造升级,降低企业人力资源成本,提高企业经营效益。三是支持鼓励国有企业承接行政事业单位的档案资料管理、一般广告业务及相关会务活动等,探索建立“钟点工”行政服务机制,有效提高行政效率和企业效益。
6.深挖源头活水,施策盘活存量国有资源资产。一是探索推进矿产资源、燃气、供水、智慧停车等国有资源资产价值化重点领域项目的谋划。二是谋划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力争在新能源领域寻求投资突破,谋求新的利润增长点。三是推动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站在全局视角优化地区生产力布局,积极培育产业竞争新优势。
(二)进一步加强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
一是持续加强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政策的宣传和规章制度的执行,提高和巩固全县各级政府对强化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二是充分利用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加强推广行政事业单位实行固定资产条码化管理,进一步强化资产管理成效,同时,加强数据比对审核和统计分析功能,为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三是推进行政事业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在预算编制时,充分考虑单位资产存量状况,以存量控制增量,使资产配置与单位履行职责相匹配。四是推进建立国有资产数字化管理平台建设,全面掌握我县经营性资产及县直国有资产实时状况。
(三)进一步加强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
继续会同相关部门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建立自然资源统一调查、评价、监测和统一确权登记制度,完善自然资源资产报告制度,更好地服务我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是开展自然资源变更调查和常态化监测工作。按照上级部署适时启动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监测评价,构建“一张底板、一套数据和一个平台”。在第三次国土调查成果的基础上,继续保持调查的真实性。完成每年的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工作。落实自然资源常态化监测工作,充分统筹调查、耕保、执法等相关部门,重点围绕耕地保护、耕地进出平衡、土地执法、垦造水田、生态修复等业务,利用测绘地理信息等技术,开展全流程的常态化动态监测监管,及时发现变化信息,对不同业务类型的变化图斑进行调查,并根据业务类型开展分类处置或清单式跟踪管理,实现“实时监测、月清季核、年度总结”的目标,为自然资源日常管理提供有力依据。
二是推进自然资源整体保护。严格落实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管控要求,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落实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按时完成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和勘界立标工作。严格执法,源头预防、及时制止破坏自然资源资产行为。加强生产矿山季度动态监测,及时发现越界越层开采矿产资源等违法违规行为。加强自然资源执法队伍建设,严肃查处重大违法案件。建立健全联合执法机制,加强行刑衔接,坚决打击违法犯罪行为。严格按照根据上级工作部署,建立“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三是促进自然资源资产集约开发利用。推进土地、矿产、水、森林资源有偿使用。严格执行产业用地政策及各类土地使用标准,总结推广节地技术和节地模式,加强亩均效益评价成果运用,倒逼低效用地退出。积极推进工业项目带方案出让的供应方式,实现“拿地即开工”。加强土地批后、供后监管,批而未供闲置土地及低效用地清理处置力度。
四是推动自然生态空间系统修复。1)以人为本,继续抓好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工程治理。争取尽早完成丹霞街道黄塘村43号和闻韶镇幼儿园的两个地质灾害隐患点工程项目,消除隐患。2)绿美韶关,加快推进历史遗留矿山的生态修复工作。已完成2022年、2023年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任务,累计生态修复面积约45公顷。2024年,拟按计划开展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