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草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保障水安全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特别是提出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代治水思路,着力保障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经济安全。保障防洪安全,要求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牢牢守住水旱灾害防御底线,全力做好防御超标洪水、水库安全度汛和山洪灾害防御。
仁化县地处粤北山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受地形地貌及气候影响,洪水灾害时有发生。多年来在县委县政府领导及县、镇(街道)各级水务部门共同努力下,全县境内各流域防洪体系布局基本形成,为仁化县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安全保障。但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短历时、强降雨和突发性灾害天气出现几率增大,加之热岛效应、雨岛效应等多种因素交叉影响,给全县防洪安全带来较大挑战和风险隐患。虽然仁化县防洪体系已较为完善,但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和短板弱项,如病险水库、水闸多未进行除险加固;局部河堤防洪标准较低,与现阶段和后续城镇发展不相匹配;受资金和历史遗留问题,小流域防洪建设推进缓慢,进度滞后,无法满足新时代治水要求。
防洪工程关系到仁化县经济可持续发展及社会长期稳定,为有效开展江河、湖泊治理和防洪工程设施建设工作,逐步完善防洪体系,并正确处理防洪减灾和城市发展的关系,加强防洪薄弱环节建设,构建更高标准的生命水利网,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需要编制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防洪规划作为指引。为落实新时代治水思路,贯彻中央重要精神和国土空间规划,完善仁化水利规划,提高防洪应对能力,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增强洪水风险防控能力,及时开展仁化县防洪规划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二、制定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6)《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7)《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
(8)《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
(9)《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
(10)《广东省河道管理条例》;
(11)《广东省水利工程管理条例》;
(12)《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办法》。
三、主要内容
(一)规划目标
近期目标:至2025年末,根据现有和近期规划局部及防洪标准,完善现有防洪体系建设,全面补短板、强弱项,各项工程措施稳步推进,非工程措施逐步完善优化,防洪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进一步增强。
中期目标:至2030年末,现有未达标和近期规划布局的各项措施全面完成,全部堤围闭合,短板补齐、弱项消除,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基本完备,防洪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保障水平显著提高,全县水网基本建成,智能管理与日常管理深度融合。
远期目标:至2035年末,根据城市发展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进一步提高部分河段的防洪标准,防洪体系完备,建成多层次立体式、全过程精细化的防洪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实现防洪安全保障现代化,建成多层次立体式、全过程精细化的防洪基础设施与智能管理系统。
(二)防洪区划与防洪标准
仁化县共划分锦江仁化县城防洪保护区、锦江长江镇防洪保护区、董塘水石塘~董塘防洪保护区、黎屋水红山镇防洪保护区、城口水城口镇防洪保护区、扶溪水扶溪镇防洪保护区、闻韶水闻韶镇防洪保护区、百顺水黄坑镇防洪保护区、浈江周田镇防洪保护区、干坑河大桥镇防洪保护区等10个独立设防的重点防洪保护区。仁化县内无蓄滞洪区,没有大规模的洪泛区。
仁化县城防洪标准采用50年一遇,各镇防洪标准采用20年一遇,仁化产业转移工业园防洪标准采取50年一遇,其余局部村庄、农田防护区防洪标准采用10年一遇。
(三)防洪减灾体系总体布局
遵循仁化地处山区、河流水系繁复的区位特点和自然规律,“区域突发性洪水主要由暴雨产生”的防汛特点,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的“两个坚持、三个转变”防灾减灾新理念,按照“消隐患、强弱项、提能力、强监控”原则和“流域统筹、分区治理、堤库结合、蓄泄兼施”思路,构建“上蓄、中防、下疏、内排、外挡”的防洪格局。
(四)防洪工程措施规划
1.堤防工程:根据防洪区划及防洪标准,结合现状堤防建设情况及城市、镇总体规划发展需求,对不满足规划堤防标准或尚未建设的堤段列入规划措施范围。本次规划堤防总长度145.04km,现状已建堤防长度105.21km,其中已达标堤防长度88.91km,本次共规划建设堤防长度56.13km,其中达标加固堤防长度16.31km,新续建堤防长度39.82km。
2.河道治理:将位于重点防护保护区内的支流水系纳入河道治理规划范围,城镇规划建设不得侵占水系,应结合城镇开发建设需要对水系进行综合整治。河道治理应兼顾水环境、水生态、水景观和水文化建设,通过河道清淤疏浚、护岸建设、堤防建设等工程措施,结合碧道建设、水环境整治及城镇开发规划,提高河道行洪能力,改善河道水环境,满足重点防洪保护区的防洪排涝要求。
3.水库工程:仁化县境内共有水库工程81宗,包括大型水库1宗、中型水库4宗、小(1)型水库7宗、小(2)型水库69宗。规划对境内水库开展水库大坝安全鉴定工作,并依据水库安全鉴定结论,对三类坝水库开展除险加固,对二类坝水库开展维修加固,以满足防洪安全运行的要求。进一步挖潜石塘镇大水坝水库的拦蓄削峰作用,合理选择起调水位,制定科学调度规程,考虑扩容大水坝水库至中型水库,增加水库防洪目标任务,增加董塘水上游调蓄能力。
4.其它工程:继续深入推进仁化县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及山洪灾害防治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农村地区局部村庄、耕地等防护对象的防洪标准。
(五)防洪非工程措施规划
针对仁化县防洪排涝体系非工程措施存在问题,通过加强智慧水利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水利建设全过程监管体系、加强防洪风险管控、加快构建超标准洪水防御体系等途径,持续完善防洪非工程措施,进一步提高仁化县防御减灾抗风险综合能力。
四、效益分析
1.社会效益
本规划实施后,可全面提高仁化县防灾减灾综合能力,使防洪保护区洪水风险显著降低,避免遭受大洪水或特大洪水可能发生的毁灭性灾害,减少洪水灾害造成的不稳定因素和不利影响,维持正常的生活与生产秩序,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加快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奋力打造北部生态发展区绿色发展仁化样板提供坚实的水安全保障。
2.经济效益
规划方案实施后,沿河环境将得到明显改善,淹涝面积减少,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将得到保证。规划方案实施以后,与城区基础设施配套共同作用,将会使沿河经济带的土地开发价值提高。
3.环境效益
规划防洪工程实施后,将减少因洪水泛滥而产生的各种环境问题,形成稳定、良好的生产、投资和人居环境,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点击查看相关文件:仁化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实施《仁化县防洪规划(2022 年 ~ 2035 年)》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