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镇情简介
石塘镇位于仁化县西南部,距县城19公里,距世界自然遗产丹霞山约21公里,东与董塘镇接壤,南与韶关浈江区花坪镇交界,西与乐昌市廊田镇相连,北与红山镇相邻。全镇总面积77.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630.49公顷,山地面积5175.03公顷。省道345线东西向贯穿全镇,交通便利。2014年,全镇下辖6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4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3098人,其中农业人口12267人。当地聚居人口都是汉族。
石塘镇历史悠久,1680年前的南北朝时代已有先民在此卜居。石塘地势西高东低,三面环山,相传因周围多鱼塘,塘中均有石笋,故名石塘。石塘镇向为仁化属地,其隶属关系,随着仁化县行政区域演变而演变,唐垂拱四年(公元688元)属仁化县潼阳乡(董塘、石塘),明朝时称石塘都。民国二年(1913年)属仁化县董塘区,1937年属第三区,1941年属董塘乡,1949年属于第二区,1955年属于董塘区,1958年属丹霞公社,1959年属董塘人民公社,1961年属于石塘公社,1984年属于石塘区公所,1986年属于石塘镇人民政府,并延续至今。
三、景点介绍
1、石塘古村
明洪武年间(1368年)李可求从福建上杭胜运里丰朗村移居仁化石塘村。可留移居夏富,可行移居曲江周田,可纯移居广州陈村。可求到石塘生子殿承、府判;殿承生小十郞,小十郞生下一子名曰李自性(法名季五郞),自性公开始,在石塘村兴建祠堂。第十二世祖大用先在石塘村高门槛建三多堂,三多堂坐北朝南,高门槛在三多堂前面50米处,高门槛有7个台阶,由南进上三下四。以前,如果有人问你是否石塘人,他会首先问高门槛有多少个台阶,你能答上,证明是石塘人,若答不上,即怀疑你是冒充,高门槛是石塘的一个重大标志。
2、石塘双峰寨
双峰寨,又名石塘寨,坐落在仁化县城西19公里的石塘镇,始建清光绪己亥年,竣工于清宣统二年,由李自胜筹金三万,前后历时12年建成,双峰寨成长方形,石灰及青砖砌成,南北长73米,东西宽70米,有一个主楼和四个炮楼,其间有围墙相连,围墙高9米,厚1.3米,四个炮楼均为四层,高13米,主楼五层,高15.3米,围墙四面均建有瓦面盖顶的廊,宽1.2米,下层称为半层,宽3.15米,走廊及五个炮楼共有炮眼55个,寨堡另设一正门,门楣上方书“双峰保障”四字,原为吊桥进入寨内,四周均设护城濠,濠宽13.7米,水深约2米,寨建筑面积4664平方米,占地面积9486.6平方米(包括护城河)。
1928年3月12日,第八独立团第四营退守石塘寨,遭到国民党第八路军第七师(后易名第十五军第三师)吕焕炎、叶大森部三个团的长期围攻。寨内军民七百多人,团结一致,英勇挫敌。国民党千方百计破寨,多次用大炮轰击都不能攻破,又施用挖墙断水、火烧寨墙、“铁乌龟”掩护进寨的方法,破寨都未能成功,寨内军民同仇敌忾,浴血奋战,坚持达八个月之久,终因伤亡惨重,弹尽粮绝,国民党又用飞机多次轰炸,炸毁寨墙一角,守寨军民于11月11日深夜组织三路突围,只有一路突围成功,上澌溪山打游击,石塘寨遂被国民党攻破。是役毙敌100多人,守寨军民牺牲400多人。同年11月底,在广东省委第二次(扩大)会议通过的《纪念死难诸先烈》一文中,称仁化起义是“广东农民暴动中最伟大的战斗”。1928年6、7月间。中共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阮啸仙在大会上向共产国际介绍了仁化暴动经验教训,被译成俄文,存于莫斯科档案馆内。
双峰寨现为国家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共党史教育基地。
3、石塘龙母庙(石塘娘娘庙)
石塘龙母庙又称石塘娘娘庙,位于仁化县石塘镇石塘村委会早禾田村小组。据石塘娘娘庙碑记载,始建于清代。民国时期重建。坐北向南。砖木结构。面阔13米,进深10.6米,占地面积约150平方米。三开间,歇山顶,灰塑博古脊。庙堂内左右建有2个拱门。正中安放龙母娘娘雕像,左右分别是九子娘娘雕像和将军雕像。四周建有廻回走廊,墙体及廊栓是砖砌筑。木构梁架,盖瓦屋顶。是当地及八方民众朝拜、祈祷的场所,对研究石塘村民俗有一定价值。
4、历林水口塔
水口塔建于明朝,坐落于石塘镇历林村委会历林村小组,紧邻潼阳水溪旁。塔为平面六角形,七层平座楼阁式空心砖构塔,通高18.6米,该塔造型端庄秀丽,比例协调。但是该塔由于地基下沉原因,致使塔往东南方倾斜80厘米。新中国成立后,水口塔得到了各级人民政府和广大群众的关心支持,1989年6月被仁化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对此塔进行了重修并保留了原倾斜度。
5、石塘堆花米酒展览馆
石塘堆花米酒展览馆建于2013年12月,占地1000平方米,博物馆主要包括酒历史、建设工艺传承区、制酒用具展示区、产品展示区、鉴赏体验区和远景规划等分区。堆花米酒展览馆与世界地质公园丹霞山、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双峰寨、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石塘古村融为一体,形成名山名寨、古村古酒品牌,对传承和发扬石塘酿酒文化,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名优特产
1、石塘堆花米酒
石塘堆花酒历史悠久,已有300多年历史,于2012年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酿制过程中有些技艺秘不外传,是传统手工技艺。酿造出来的米酒倒在杯中会有一颗颗的酒花,串在一起犹如一串珍珠链子,有些垒起成堆,顾名“堆花酒”。韶关俯志记载:“清酒随处具有以粘米酿成味清而香烈,冬酒蒸糯米为之置厨屋间经十年者香甜异常并能补血。”
早在光绪年间,单石塘双峰村就有酒庄八十多间,卖酒的小店三十多家。“堆花酒”一定要有用石塘地下水,酿出来的酒气香、味醇,否则其味不同。堆花酒的品种有四十度、五十度、五十五度、六十度,六十五度、七十度,要五十五度才能起堆花。夏天饮淡酒,生津活渴,提神醒脑,有祛暑攻效;冬天饮浓酒,避寒暖身,舒筋活血,如浸中药有滋补作用。
2、马蹄
马蹄学名荸荠,性喜温暖湿润,我国多分布于苏、皖、浙、粤等省份的水泽区。仁化俗称为马蹄,在石塘、董塘、丹霞等平原地区一带均有种植。仁化又以石塘上中坌村的马蹄最为出色,几乎家家种植,还有下中坌马蹄专业合作社,每年种植面积2000多亩,年产量1000多吨。这里的马蹄个大皮亮,皮薄、肉厚,营养丰富,生吃以清、嫩、甜、爽口闻名,有清热降火、生津解渴的功效;以致乡间有一习俗:亲友来访,马蹄是第一道接待鲜食。
3、甜竹笋
甜竹笋是亚热带长年生长的经济作物,适宜于家庭和餐馆消费的中高档食品,其加工成笋干以清香、嫩滑而著名,含有丰富的高蛋白,低脂低淀粉、多糖、纤维素、维生素B1、B2、C和多种氨基酸等;有益肝脾、助消化的作用,堪称“山珍美食”。经常食用具有健身助消化、抗皮疡、抗疾病、防便秘、去虚烦、去口渴等功效。其质爽、味甘醇和,用笋加工出来的清水笋罐头、笋干、笋花等系列产品远销国内外。石塘镇上中坌甜竹笋专业合作社种植的甜竹笋已通过国家有机产品认证。
4、石塘扣肉
石塘扣肉属香芋扣肉的一种,其中香辣扣肉属地地道道的石塘特色菜。用五花肉切成约0.5公分厚,煮成八成烂后油炸。香芋头也切同肉一样厚度油炸成金黄色,与五花肉一块块相隔、相扣,放入秘制香辣调料,吃起来味香辣、不腻、爽口。肉皮金黄,香芋绵柔,黄白相间,形成龟背,外观好看,而肉食不腻,芋嚼鲜美,香气扑鼻,回味无穷。
5、咕噜肉
炸咕噜肉,是一款带有浓厚地方风味的食品,年代久远,历史悠长,口味独特,属于石塘传统美食。只需将肥猪肉放置调匀的面糊,盛入板瓢,入油锅去“泡”(平声,土话,意味炸),待面团泡成金黄,掏出即成。因其表皮爆裂而约定俗成,被冠名为“炸咕噜肉”。炸至金黄色,即用漏瓢掏出,其炸肉表皮爆开,松脆可口,掰开来其色呈蛋黄色,麦香浓烈,面粉油光可鉴,且呈蜂窝状,望之口舌生津,垂涎欲滴。
6、石塘炸鱼块
石塘炸鱼块取石塘当地的大鱼,刚出锅的干炸鱼块炸得黄黄的,一股焦香的孜然味儿立即钻进每个人的鼻孔。鱼块炸得大,直接下手掰着吃更爽,掰开炸酥的鱼肉,一股热气“腾”地冒出来,一块儿一块儿地撕着吃,滋味儿浸得最透,外面炸得酥脆,里面却是软香,撕着吃还不怕有刺,端起一杯石塘米酒一同吃,更别有一番风味。
7、炸蚝豉
炸蚝豉是石塘当地发源的特色菜,是石塘特有的菜色,味道特别鲜甜,入口多种滋味,外面裹着面粉,里面放入蚝豉、香菇、马蹄、冬笋、肉丝。入锅炸至金黄的外表,入口异常的爽口甘香,里面则是六种配料,每种都有不同的调味,浓、香、甜、脆、清样样俱全。
五、民俗文化
石塘独特的民俗文化,神秘而悠久,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数《月姐歌》。《月姐歌》是石塘古村的传统民间艺术,用石塘古村特有的方言唱出,别有一番风味,现已被列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月姐歌:相传唐代一个叫月莲的宫女流落民间,在石塘村定居,月莲把宫里的一些曲调传授给妇女们演唱,特别是在每年中秋节期间,妇女们自动组合在一起边赏月边演唱向宫女学来的曲调,还一边自由地歌舞和做游戏,自此成习,代代相传。至明朝,“月姐歌”进入鼎盛时期,演唱时间延长到一个半月;清朝,“月姐歌”不断发展完善,演唱时间恢复到原来的每年农历八月初一到八月十五,“月姐歌”只在晚上唱,白天不唱;而且,只有女人唱,男人不得进入歌坛。慢慢成为石塘村妇女欢庆中秋佳节的独特形式,代代传承。
“月姐歌”活动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准备活动;第二部分接月姐;第三部分迷月姐;第四部分送月姐。其中迷月姐包括:“绣香包”调、“石榴打花”调、“睇龙船”调、“送月姐”调四大部分。歌词所及内容,涵盖了农事季节歌、叙事歌、情歌等有关时令节气、耕耘织造、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或借古喻今,或托物寓情,或直抒胸怀,或暗吐心声,以表现旧社会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妇女们借助“月神”的威严来宣泄内心情感的一种活动方式,在2009年被列入了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文化科学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