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兴,则镇域兴。红山镇依托生态优势和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做好“茶”文章,将茶叶产业作为推进“百千万工程”的重要特色产业和富民产业,大力打造红色旅游+茶叶旅游经济文化带,助力乡村振兴、推动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龙头示范引领,辐射带动产业发展。红山镇是中国白毛茶之乡、广东十大茶乡、韶关茶主产区之一,省“一村一品、一镇一业”茶叶专业镇,有1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2个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全镇有机制灵活、管理规范、运作有序的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16家(含国家级示范社1家)和家庭农场10家,种植茶叶1.39万亩,年均产商品茶600吨,销售额约5500万元,带动约5000名茶农人均增收约10000元。以主导特色产品茶叶为经营主方向成立强镇富村公司,采取“党支部+农业公司+村经济联合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将镇内合作社整合统一发展,集中力量,拓宽市场,带动增收,自2022年3月正式运营以来,累计营业额近800万元,成为韶关市第一家上规的强镇富村公司。为进一步促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今年引进落地了“红山银刀”白茶全产业链项目和广东金砂茶园实验茶厂“产学研”建设项目,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助力茶企发展壮大,带动茶农增收。
建标准强品牌,擦亮白毛茶产业名片。强化校企合作,与广东省农科院茶叶科学研究所合作建立茶叶博士工作站,充分发挥科研院所技术优势,研究制定茶叶制作工艺标准,统一镇内茶叶基地标准建设和企业食品生产许可的认证。提高茶叶生产技术水平,从种植、加工、销售全链条高标准严要求规范,指导茶农、工人严格按标准规范化生产制作。探索建立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切实稳定和提升茶叶品质。强化“仁化白毛茶”公共品牌建设,提升茶叶价值。目前正组织团队挖掘、整理、传播红山茶文化,发挥仁化白毛茶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等优势,放大红山茶获得“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特等奖、一等奖和广东省优质名茶金奖等荣誉的影响力,加强品牌渗透力。争取举办、承办和参加各类茶活动,提高知名度。目前,红山镇已成为每年韶关茶文化节系列活动的主会场之一,在4月举办的2023年韶关茶斗茶大赛暨韶关茶全民品鉴活动中,“白毫银针”获封韶关茶王,其余系列的茶品获得多个金奖,带动红山茶叶行情持续向好,价格普遍上涨。同时,依托强镇富村公司等企业,以白茶为主导产品,集中力量培育一至两个有影响力的品牌商标,不断增加茶叶产品附加值,将红山镇打造成为中国白茶的主产地、粤港澳大湾区白茶的核心产区、广东白茶的重要产区。
深挖红色资源,推动茶(农)文旅融合发展。该镇以新白村被中组部纳入红色村组织振兴建设红色美丽乡村先行试点和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红山段)建设为契机,深挖红色资源与茶产业资源,重点打造近20公里长的“红韵茶香”乡村振兴风貌示范带,完善沿途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驿站、餐饮、民宿、购物商贸街等设施,整合优化旅游资源,打造一条生态旅游+茶叶产业+红色研学的旅游经济文化带及全域精品旅游路线,推动茶(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4月,县委党校(行政学校)将新白村列为其现场教学点,着力将新白村红色文化阵地建设成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第二课堂,争取成为周边各级党校开展现场教学的热门选项。今年“五一”假期,一批批游客慕名打卡,参观新白村,观受茶园风光、体验采茶、品茶、买茶、吃农家菜。
接下来,红山镇将以落实“百千万工程”为契机,锚定争当粤港澳大湾区“茶罐子”目标,持续擦亮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仁化白毛茶”品牌,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大文章,在高水平生态保护中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