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于韶关的百年歌声,你听过几曲? | 【韶关非遗印记】

发布日期:2019-07-15 00:00:00 来源:仁化县文化馆
打印


今日起

由韶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出品

记录韶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系列大型纪录片《韶关非遗印记》

陆续在韶关广播电视台推出

公共频道每晚21:30分播出一集

敬请关注


 

 


 

今日播出——《歌声》
 

 


 

歌声

伴随着人类的诞生而诞生

人们将喜、怒、哀、乐、忧、思、苦

通过歌声宣泄出来

传递着人与人之间的思想感情


 

岁月悠长

歌声里蕴含的力量

随着斗转星移、历史变迁

始终陪伴着人们


 

石塘月姐歌

在千年古镇仁化石塘,当地妇女用歌声去改变自己所经受的禁锢和冲破桎梏的勇气。


 

相传,在唐朝,石塘的妇女无论待字闺中,亦或嫁作人妇,都不允许抛头露面,只能枯坐深闺,刺绣缝衣。宫女月姐流离到此获救,对石塘妇女深感怜惜,不仅教她们唱歌发泄心中苦闷,还开阔妇女们的眼界,鼓励她们挣脱封建制度的桎梏。


 

 


 

每年的八月初一至中秋,是石塘妇女纪念月姐、纪念她们获得自由欢庆的日子。这一传统,是当地独有、专属于妇女的节日。


 

中秋夜,伴着悠扬的歌声、鞭炮声,人们会从歌坛一直唱到河边,焚香燃烛,祭祀祈祷,最后将代表祝福的彩花摘下,将贡品焚烧。


 

 


 

纵使历经千年,月姐歌依旧由石塘妇女口口相传,石塘妇女们的歌声里,也依然饱含着她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翁源客家山歌

韶关翁源,千亩梨花盛开,刘福燕约了三五好友,在林中歌唱。他们的翁源客家山歌,融合了湘赣曲调,歌声更显粗犷豁达。


 

 


 

刘福燕作为客家山歌的传承人,尤为能体会到歌声里的情感;即便将至古稀,两鬓斑白,但只要一唱起歌,他便充满力量,生活里的一切烦恼都被山歌赶走。


 

 


 

值得高兴的是:即便是面对现代流行音乐的冲击,翁源客家山歌依旧传唱于年轻一辈,并且得以改编,与现代乐曲融合,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这是客家人面对生活艰难曲折无畏精神的现实体现。


 

九峰山歌

客家山歌的包容性,正如客家人豁达的天性。南北通衢,当客家人迁徙至乐昌九峰,客家山歌与当地瑶歌融合,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九峰山歌。


 

 


 

在客家山歌与瑶歌融合的过程中,因为地域性以及居民生活习俗的不同,九峰山歌又慢慢演变出五种曲调。


 

 


 

满头银发的罗家茂,已至垂暮之年,还依然默默传承着九峰山歌,有些山歌曲调过高 他已唱不上去了,可有关于九峰山歌的一切,他都不愿错过。无论是走进校园,将山歌传承给孩子们、还是参加山歌会。对他而言,歌唱山歌已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时光流转,带走了他的青春年华,却带不走他对山歌的热爱。


 

瑶族民歌

不同民族的歌声语言都存在着不同的音调区别,但其富含的情感、气质属性却有共同之处。瑶族,自古便在高山崇林中游猎散居,刀耕火种的他们多依靠呐喊来传递信息,一喊一应,慢慢形成了粗狂不羁的喊山曲调。


 

 


 

传唱的瑶歌就是流动的历史,它是由宗教信仰活动的经文、古籍诗词组成的大歌演变而来,特别是在“拜盘王”等重大活动中,歌声肃穆庄重,只能由“师爷”演唱于歌会上,一般情况下人们是无法吟唱的。


 

 


 

瑶族没有属于自己的文字,歌声就成为了瑶文化的载体,瑶歌里蕴含着瑶族古老且独特的瑶文化,瑶族祖祖辈辈口口相授才能传承至今。


 

 


 

每一首瑶歌背后,都是对生活的敬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跨过岁月长河,超越民族界限,世代流传着。携着韶关独有情怀的歌声,与生命之歌交融,共生共长。


 

歌声

承载着人们的思想感情

也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这些百年传唱的动人歌声

哪一曲最感动你呢?

相关附件:

相关信息

微信
智能
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