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化县文化馆2016年馆务概况公开信息
其主要职能是:贯彻执行国家文化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策划组织全县各类大、中、小型群众文化活动;举办群众性文艺比赛、文艺演出和各类展览,面向社会,开展艺术培训和艺术教育;辅导、指导社区文艺团队的活动;培训辖内文化机构业务及社会文艺骨干,开展群众文学、文艺作品的创作;开展群众文化调查和理论研究工作;收集、整理、研究、开发民族民间优秀文化,研究和保护民族、民间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极开展对外群众文化交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1985年,县文艺宣传队撤销,原县文艺宣传队所属人员分别安排到县文化馆、县图书馆、县博物馆等文化单位工作。1985年县文化局以退役到三馆工作的原文艺宣传对艺术骨干为基础,邀请其他单位部分文艺活动积极分子参加,成立“县业余文工团”。县业余文工团直接由县文化局组织领导,开展送戏下乡演出活动。1998年县政府发文批准,增加6名文工团演员指标,正式成立“县文工团”,并将“县文工团”与“县文化馆”合为一个单位,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统筹管理。2000年“县文化活动中心”建成后,文化馆、文工团搬入县文化活动中心办公。拥有功能齐全的舞蹈排练厅、小型演出舞台、服装间、录音室、钢琴房、化妆间、美术工作室、舞蹈乐器培训室、办公室等。
馆内机构设置为:馆长1人,副馆长3人。下设群众文化辅导培训组、文艺演出组和后勤组三个部门。在职人员18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15人,占总人数的84%,从业人员大都毕业于艺术院校。队伍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具有一定的群众文化活动和组织辅导培训能力。
群文活动: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和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的重视和领导下,以服务和谐社会为主导,以丰富广大群众精神生活为职能,组织开展了仁化县第三届全民运动会开幕式大型文艺晚会,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型文艺晚会,庆祝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大合唱比赛等大型活动;每年“五一”“国庆”“春节”还开展了广场文艺演出周活动、送戏下乡演出活动等,每年演出节目上百场次,参与人员一千余人次,吸引观众累计约十万人次。
艺术培训:
近年来举办的舞蹈、声乐、乐器、美术等艺术培训班约50期,参加学员800余人次。我馆文艺骨干还经常下到乡镇对基层的文化团体、学校、企业、进行文艺辅导和公益讲座。
文学创作:
馆内干部及文艺骨干创作的小品、采茶戏、音乐、美术等多件作品分别在国家、省、市获奖。其中1999年创编的采茶戏《追车记》荣获全国第十一届“群星奖”金奖。 2006创编的采茶小戏《田园新歌》荣获韶关市第二届小戏小品大赛小戏类金奖,广东省第五届群众戏剧曲艺花会银奖。2009年编排的采茶小戏《刘七斤卖猪》荣获韶关市第三届小戏小品小戏类金奖,广东省第六届群众戏剧曲艺花会金奖,并上京参加中国第九届艺术节“大地情深”群星奖展演。国画作品《绿水有澄照、青山犹古姿》参加“中华魂五岳杯当代国画名家名作大展赛”活动中,荣获创作奖,并入编大赛画集;国画作品《树色碧无碍、山光静有余》在2007年12月参加由中国书画家协会、中国书画家杂志社主办的首届“中国画、画家乡”全国书法、美术作品大赛活动中,荣获一等奖;国画作品《春江水暖》在2010年8月参加由中国诗书画学会、中国传统文化交流协会主办的首届“金玉杯”全国诗书画大赛中荣获金奖。在音乐作品方面创作了《丹霞情韵》、《古村新韵》等,在省、市都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协会建设:
在县文化馆的帮助下,分别成立了10多个社会业余文化艺术团体,如有:县关工委艺术团、县老干部金秋艺术团、丹霞粤乐社、丹霞曲艺社、丹霞采茶山歌队、老人山歌队、县歌友会、董塘腰鼓队、石塘月姐歌队、青少年街舞队等。上述艺术团队的人员达300余人,每年都会开展送戏下乡和县城广场演出周等文艺演出活动。
非物质文化遗产:
自2006年仁化县至今挖掘收集、整理申报并批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7项,其中有2项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仁化土法造纸”、“石塘月姐歌”;2项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仁化八音” 、“石塘堆花米酒”;2项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竹篾编织技艺”、 “土法榨油技艺”。
获奖情况:
2000年荣获广东省一级文化馆称号;2004年荣获国家二级文化馆称号。
未来展望:
为了更好地开展群文工作,了解基层文艺队伍情况,调动我县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积极性,文化馆专业干部将继续深入各个乡街进行辅导并开展公益讲座。在文化素养方面今后要进一步深入学习《中国共产党章程》,加强对全馆职工的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学习贯彻《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和激励全馆职工立足本职,敬业奉献。 完善硬件设施,配备相应的专业艺术人才。建立健全文化网络,以现有的文化广场为载体,举办高档次的大型的广场文艺演出活动。以11个文化站为依托,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