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扶溪镇的乡村小道上,干净整洁的柏油路、水泥路蜿蜒伸展,将散落的村庄连接起来;水口村典型村焕发着新颜;村民在议事厅里热烈讨论家园如何建设……“睦邻制”犹如一股源头活水,正在激活着乡村治理的“神经末梢”。
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在扶溪镇,“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是村民心头的老大难问题。睦邻制推行后,村民们以自然村或村民小组为“睦邻点”,围绕道路硬底化这一迫切需求,在“邻里板凳会”上畅所欲言、凝聚共识。
各“邻长”带头,自愿让出自家的菜地、边角地等支持村里修路扩路;普通村民或投工投劳;贤达们积极垂范,慷慨解囊。
扶溪镇左龙村邻长 邓培生:
发动群众捐款修路,捐了大概二十多万,作为邻长肯定要带头,为自己家乡作贡献。
资金与民力高效结合,一条条凝聚着睦邻情深的“致富路”快速铺就。这一条条修建的路背后,得益于扶溪镇依托“睦邻制”,以镇、村党组织穿针引线,以“贤达理事会”为纽带,广泛发动在外创业成功的贤达情系桑梓、反哺家乡,成功搭建了凝聚多元力量的坚实平台。扶溪镇将9个行政村共划分邻网格139个,选举邻长139名,并由扶溪镇党委牵头建立了“扶溪邻长一家亲”微信沟通交流群,发出动态工作提醒,统筹促进邻长积极履职。
扶溪镇左龙村邻长 阙运忠:
平时会多走动去村民家里,问问他们有什么困难,有什么需要帮助的。
自全面推行“睦邻制”以来,扶溪镇邻长协助开展政策宣传200余次,报告风险隐患20余起,就地化解矛盾纠纷30余宗,提供“微服务”180余人次,反馈解决群众反映问题30多件。“睦邻制”犹如一股源头活水,正在激活着扶溪镇乡村治理的“神经末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