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专题集锦 > 乡村振兴专栏

仁化:用“四个三”富民兴村,走好乡村振兴路

日期:2021-09-26 18:29:36
来源: 本网
【字体:

图片

“目前,仁化县初步形成了以贡柑、沙田柚、水稻、茶叶、蔬菜等为主导的农业产业发展格局。”9月23日,在仁化县庆祝2021年中国农民丰收节系列活动开幕式上,中共仁化县委副书记、县政府代县长陈夏广表示。

图片

中共仁化县委副书记、县政府代县长陈夏广致辞。


仁化县位于广东省北部,是广东“北大门”,生态资源良好,农业特色产品丰富。近年来,站在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优质农产品基地的战略定位上,仁化县大力推行“四个三”模式,发展富民兴村农业产业。

2020年,仁化县培育优质特色主导产业优质稻14.28万亩、蔬菜5万亩、贡柑20万亩、沙田柚2.8万亩、茶叶1.48万亩;生猪年栏量达9.3万头,年出栏17.3万头,家禽饲养量146万只,全县粮食、生猪、果蔬、畜禽等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持稳定。

念好“三字诀”,做强富民兴村产业

产业项目能否选得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乡村产业发展的成败。关于做强富民兴村产业,仁化县着力在“优、好、强”三个字上下功夫,实施“产业选优、质量控好、品牌做强”策略,构建乡村产业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格局。

图片

以茶产业为例,仁化白毛茶是广东省特有的地方名茶,仁化县因此也被誉为“中国白毛茶之乡”。每当春茶开采季节,仁化县红山镇的万亩白毛茶隐匿在云山雾罩中,茶农们娴熟地采摘茶青,山脚下茶厂中茶香四溢。实际上,这一杯白毛春茶正是仁化县发展特色产业的真实写照。

图片

近年来,以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镇为载体,红山镇茶叶年产量约230吨,产值达1800余万,打造了“丹霞功夫”“黄岭嶂”等丹霞茶系列品牌,成功带动仁化县8000余人参与茶叶产业,基本形成工厂化制茶、茶园观光、采摘体验、茶养生等的全产业链条。

围绕“三个好”,打造农业全产业链

所谓的“三个好”是指,把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好、把农产品精深加工组织好、把农产品推广销售对接好。围绕“三个好”开展乡村振兴工作,则是打造农业全产业链的“通关秘籍”。

图片

为大力推广优质安全、节本增效、绿色发展的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仁化县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华南农业大学等科研力量建立合作关系,推广应用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无人机飞防植保等农业科技成果,打通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其中,丹霞贡柑品控中心建有国内顶级的4通道智能分选线,是粤北地区首条高精度的柑橘糖度无损检测生产线,每分钟分选贡柑数量可达600个。

图片

同时,仁化县坚持贡柑、茶叶、毛竹等农产品全产业链开发,构建集加工、物流、冷链等为一体的现代加工物流市场体系,建立了“直播+电商+网红带货”的电商模式,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

联结“三主体”,建设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推动乡村产业振兴,需要带动能力强、抗风险能力强的市场主体做引领。为此,仁化县围绕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利益联结模式等三方面,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

图片

水稻种植是仁化县的传统农业产业,年产量约6.4万吨,主产地扶溪镇便是采用“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模式带动农户种植优质水稻,助力当地农民实现增收致富。截至目前,仁化县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338家、家庭农场370家、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5家、县级和市级农业龙头企业36家。

图片

此外,仁化县还在积极探索“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发展模式,为构建“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模式提供双赢保障。即鼓励龙头企业创办或领办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订单农业、就业带动、保底分红、股份合作等形式,将农民嵌入现代农业产业链、更多分享乡村产业增值收益。

开发“三模式”,挖掘乡村产业新业态

实现乡村产业兴旺,产业融合是关键。近年来,仁化县紧紧牵住“产业兴旺”这个“牛鼻子”,以产业融合为突破口,开发三种“农业+”产业模式,推动农业与旅游、文化等深度融合。截至目前,仁化县共创建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4个、示范点9个。

图片

据了解,依托300余处革命遗址遗迹及15项非遗项目的优势,仁化打造一系列红色文化、非遗文化创意产品,形成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农业+文化”产业,并同时探索以“农业+餐饮”模式,利用仁化盛产的马蹄、香菇、竹笋等产品制作佳肴,带动乡村农家乐发展。

在“农业+旅游”方面,挖掘乡村旅游资源,规划红色文化游、⺠族⺠俗文化游、移⺠文化游、古驿道文化游等旅游精品线路,持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规划打造5条红色旅游线路、3条特色商业街,辐射带动村⺠通过参与全域旅游增收致富。


来源:南方+

校对:古燕霞  编辑:连喜珍

责编:蔡权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