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专题集锦  /  文明在身边专栏

惊艳亮相!央视《中国影像方志》仁化篇完整版视频来了

发布日期:2019-10-14 10:42:00 来源:本站编辑
打印
 
新鲜出炉!
昨晚(10月12日)
中央电视台《中国影像方志》仁化篇
惊艳亮相!
    主要内容: 江西,湖南,广东,三省交界处,矗立着一座历史悠久的县城——  仁化。上亿年前的地质运动,赋予了这里闻名世界的丹霞地貌,两千多年前的古城关隘,见证了岭南文化与中原文明的碰撞与交融。微风拂过的长江竹林,簌簌作响,玉扣纸的精湛制作技艺,已延续数百年的时光。十四座石砌宝塔相继而起,横跨唐宋元明清,成就了如今的古塔之乡。
01地名记
  在仁化县以北的城口镇,遗存着一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建筑,名为“古秦城”。
 
 
 
  战国时期,岭南多为百越族所居住,秦国一统中原后,秦将赵佗率军五十万继续南下,征讨百越之地,为了巩固治理,赵佗选择隘口筑造了一座城池,这便是今天的“古秦城”。 
 
 
  据《仁化县志》记载,赵佗于古秦城所在之地先筑仁化城,后改为仁化乡,时至南齐,约公元479年至502年之间始置仁化县,此后历代虽有更迭,但“仁化”县名大体沿用至今。
 
古塔之乡
  今天的仁化县,境内分布着唐、宋、明、清历代所建的古塔十四座,其中,坐落在安岗镇的云龙寺塔,是广东省仅存的唐代方形砖塔,塔型四面为仿木构筑法,实心为砖构,这座典型的唐塔,对于研究广东早期古塔建筑艺术,有着宝贵的价值。
 
 
如此丰富灿烂的古塔遗存,为仁化赢得了“古塔之乡”的美誉。
 
 
02红色记
双峰矗立 丰碑长存
  在仁化县石塘镇的中央,伫立着一座雄伟的堡垒,名为“双峰寨”。
 
 
  1928年3月,国民党第七师以两个团兵力包围双峰寨,企图一举消灭共产党在石塘的革命力量。双峰寨内的七百多军民在工农革命军营长李载基的指挥下,不顾兵力和武器的悬殊,与敌人顽强作战长达八个多月。
 
 
  在最后的战斗期间,只有五十多名战士突围成功,四百多位守寨军民全部英勇牺牲。
  今天的双峰寨不仅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广东省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铜鼓岭烈士纪念碑,它铭记着红军入粤时极为惨烈的一场战斗——铜鼓岭阻击战。
 
 
  1934年10月,红一军二师前锋部队,由江西崇义行军进入仁化。国民党军将第二道主要封锁线设立在红军西行必经的城口镇。11月4日,国民党军倚仗武器优势,在城口镇铜鼓岭向红军发起猛烈进攻,这场激烈战斗整整持续了两天一夜,红军以伤亡一百四十多名指战员的惨重代价,完成了阻击敌人的任务。
 
 
  作为广东省革命老区,仁化县境内红色革命遗址多达两百余处,这里的古镇古村,无不传承着红色的基因,与浓郁的革命文化。
 


03佳酿记
堆花米酒 气香味醇
在石塘古村,空气中始终弥漫着醉人的酒香。
 
 
  相传,南宋诗人文天祥,品尝江西一位酿酒师傅酿造的米酒,看到酒杯中堆起了层层气泡,便赞赏道:“此酒真乃香气扑鼻,层层堆花”,“堆花米酒”由此得名。
 
 
  时至明末,这位酿酒师的后人迁居广东仁化的石塘村,并将酿酒技艺传授给当地人,此后,这里的百姓逐渐以酿酒为生,酿造堆花酒的技艺也沿袭至今。
 
 
  从古至今,堆花米酒一直采用石塘村的地下泉水来酿造,村中星罗棋布着四十多口古井,井型多样、水质清澈、不盈不枯,井中特有的矿物质造就了堆花酒的色清、气香、味醇的特征。
 
 
  “堆花米酒”最大的亮点,就是“堆花”。
 
 
  当酒壶向杯中斟酒时,水面会垒起层层气泡,并且酒的度数越高,气泡就越浓密,堆积得盈而不溢,色彩斑斓,如梦如幻。
  使米酒泛起堆花的诀窍,就在于酒曲。在石塘村,酒曲的制作技法一直依靠世世代代口传心授,秘方中共有十几味中药材,均采集于当地的山林间,这种酒曲所富含的良性微生物,与大米充分融合发酵,形成了米酒奇特的堆花效果,这其中的奥妙,只有石塘的酿酒师们才知道。
 
 
  2012年,石塘堆花米酒酿造技艺被列入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04民俗记
月姐歌:穿越千年时光
  石塘妇女群集在一起唱歌的风俗由来已久,并且歌词没有任何书面记载,妇女们只是靠着口传心授的方式,将月姐歌世代相沿,演唱的歌词多为季节农事,英雄人物,世间百态等题材。
 
 
  月姐歌的表演从傍晚开始,妇女们先要焚香燃烛,沐浴更衣,以表达对传说中“月姐”的崇敬。人们设好歌坛后,围坐在一起,呼唤“月姐”下凡。
  最后是最为隆重的仪式,大家要簇拥着“月姐”,一边舞蹈,一边演唱各种曲目,形式以清唱为主,没有任何乐器的伴奏,这种表演方式,蕴含着浓郁的唐朝时期宫廷韵味。
 
 
  表演到午夜时分,众人迎着天井上的圆月,寓意着将“月姐”送走,活动才算圆满完成。
  2009年,石塘村的“月姐”歌被列入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05手工记
长江玉扣纸:轻如鸿毛
  2018年,仁化长江镇入选“中国特色竹业之乡”,成为所有入围乡镇中唯一的“毛竹之乡”。自古以来,这里广袤的毛竹林,为当地的一种传统造纸技艺,提供了上好的原料。
 
 
  福建自古盛产各类土纸,但只有上品才可被称为“玉扣”,因其纸质细嫩柔软,色泽洁白如玉,故得此名。清朝年间,玉扣纸由福建传入仁化县长江镇,经过改良成为“长江玉扣纸”。
 
 
  相比其他的纸种,使用毛竹特制的长江玉扣纸,不仅书写墨迹易干,还具有抵御虫蛀的优点。因此在过去,长江玉扣纸多用于族谱的制作,或是为文人墨客书画所用。
 
 
  2009年,以玉扣纸为代表的“仁化土法造纸技艺”,被列入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06当代记
丹霞红豆
  作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仁化县境内的丹霞山,拥有着优越的自然环境与独特的地形地貌,这里盛产的红豆,以色泽红艳、浑圆如玉著称,名为丹霞红豆。
 
 
 
  历经近二十年的发展,在仁化县从事红豆编织手工艺的村民已达到了三千多人,而这个数字仍在继续攀升。遥塘新村凭借红豆产业,被评为全县经济发展的先进代表。
 
 
 
  背靠着层峦叠翠、雄奇巍峨的丹霞山,这里的人们通过勤劳而灵巧的双手,把这份自然的馈赠转化成艺术与财富。古老的丹霞红豆,如同一支鲜艳赤红的画笔,为仁化描绘出一幅浪漫而绚烂的彩色画卷。
 
 
不愧是央视出品
《中国影像方志》仁化篇
为我们的家乡点赞吧!
昨晚错过了吗?
没关系
有完整版视频带你领略仁化风采
熟悉的地方、场景......
还有你不知道的历史、故事......
在央视的镜头下
展现出别样魅力!!!
图文:部分来源韶关旅游

相关附件:

相关信息

微信
智能
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