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城口镇依托文旅资源禀赋、区位优势、人文历史,抢抓高质量发展新机遇,下好文旅特色镇建设“五步棋”,助力“百千万工程”跑出“加速度”。
下好旅游资源普查“先手棋”,着力突出保护活化利用。城口镇配合落实全县旅游资源普查工作,成立旅游资源普查工作领导小组,认真梳理辖区旅游资源,通过走访群众、查阅档案、实地查看等方式,编写旅游资源信息采集表。通过摸清资源数量和分布情况,建立起旅游资源库,做到了底子清、情况明。在普查基础上突出保护活化利用,推进“百千万工程”以来完成水东桥遗址、萝卜坝遗址、谭甫仁将军旧居等红色遗址修缮项目,按照“修旧如旧”原则完成恩村图南门、德志祠及其余古祠堂古建筑修缮提升项目。今年累计开展了4次文物巡查,确保汛期等特殊气候文物安全。同时,以红色产业为主导、绿色产业、古色产业为支撑,辅以美丽乡村建设,制定了《韶关仁化县城口镇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20-2030)》,进一步推动旅游资源活化利用。 下好美丽圩镇建设“主动棋”,着力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城口镇入选“百千万工程”典型镇以来,持续补齐人居环境、基础设施短板,镇区建成垃圾中转站1个、设置“四桶式”垃圾分类点19处和“两桶式”收集容器31处,建有污水处理厂1座、公厕6个,完成美丽圩镇“七个一”点位提升,完成城兴路建设、主干道“白改黑”、红色廊道绿化提升等基础设施项目,镇内街道整洁干净,绿化美化工作持续推进,种植苗木20919株,打造“四小园”395处、美丽庭院70户,营造了优美的生态环境,省级美丽圩镇示范样板正在形成。 下好旅游服务提升“关键棋”,着力筑牢安全旅游防线。2024年完成圩镇客厅、游客服务中心、农产品展销中心等服务场所设立,在圩镇客厅设置旅游服务台,为游客提供咨询、讲解、引导等旅游服务,切实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健全完善制度体系,加强对旅游市场的监管,维护来城游客的合法权益。各节庆日前各专项小组依职责开展安全检查,特别是对景区、酒店、餐饮等重点旅游场所进行全面检查,确保各项设施设备完好,为游客提供安全舒适的环境。同时,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开展文明旅游专项宣传活动,提升城口民众共同维护红色小镇旅游形象的主人翁意识以及文明旅游意识。 下好特色品牌培育“落实棋”,着力提高文旅品牌影响力。依托丰富的“红色、绿色、古色”资源,对标对表省级及以上景区、特色村镇、特色文化资源和旅游品牌的评定标准,全力打造特色旅游品牌,2024年1月仁化县恩村古村景区评定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2024年11月仁化县城口镇评定为2024年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镇(创先级)、仁化县城口镇恩村评定为第四批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围绕红军长征过粤北的历史,以红军长征粤北纪念馆作为特色载体,推动旅游品牌培育。协办承办各类旅游节庆活动,今年利用春节、中秋节、国庆节等节假日期间累计开展文艺演出、文化展览、全民体育、全民阅读等活动52场,丰富群众精神文明生活。通过积极联系文旅企业,联合开发研学游等新形态,打造城口“红色研学”品牌,截至目前累计接待参观研学游团队1085批。聘请专业团队设计打造“红韵城口”专属旅游IP形象,形成具有独特识别度和传播力的文化符号。与韶技师学院合作打造“红军特色菜品套餐”的特色美食品牌,通过“粤菜师傅”等培训体系推广至城口餐饮业。探索提升旅游商品的创新能力和附加值,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满足游客购物需求,丰富红色旅游体验。同时探索开拓品牌推广线上渠道,支持强镇富村公司打造“红韵城口”线上宣传矩阵,目前累计制作推送20个短视频。2024年城口镇旅游市场实现新增长,全镇旅游人数约19.67万人次、旅游年收入在2900万元左右,分别同比增长9.28%、5.42%。 下好农文旅融合“长远棋”,着力构建高质量发展体系。城口镇第一批典型镇专项投资2000万元计划实施12个项目,主要用于人居环境提升、三线整治、农房改造与基础设施提升等,目前已完工11个项目,第二批专项投资2820万元计划实施15个项目,主要用于典型镇与全域土地空间规划、人居环境品质提升、基础设施完善与经济产业发展等,已完工11个项目。同时立足本土资源因地制宜做实“红色+绿色+古色”发展文章,加快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城口段)项目建设,目前长征研学基地项目、长征文化数字化体验基地项目已近完工,即将投入运营;恩村红色村提升改造项目顺利开工,引入广州花城文旅集团建设和运营红色产业项目,“红色”产业带逐渐形成,同时逐步探索茶产业、竹产业构成“绿色”产业带以及恩村古村、上寨古村等古色旅游构成“古色”产业带。 接下来,城口镇紧抓实施“百千万工程”的重大战略机遇,聚焦全镇文旅产业发展,突出“红军长征入粤重要历史节点”特点,因地制宜丰富旅游体验项目,加快构建以“红色+绿色+古色”为发展定位的农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格局,积极融入仁化县“一核一带一中心”农文旅融合发展格局,打造“特点鲜明、内涵丰富、体验感拉满”的文旅特色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