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专题集锦 > 红色文化专栏

【红色故事】虎口拔牙袭城口,血染锦水战铜鼓

日期:2018-09-11 08:56:59
来源: 本站
【字体:

虎口拔牙袭城口,血染锦水战铜鼓

——民国档案真实记载红军长征突破

仁化第二道碉堡封锁线

徐诚林  刘耀东  谢纪根

鸿雁哀愁惊冷月,杜鹃泣血漫山红。

粤北仁化是千年古城,是红军长征突破国民党第二道碉堡封锁线的主战场,鲜有史学家的浓墨重彩,今天翻开尘封的档案,依稀可见国民党军的前堵后追,可闻当年的烽火硝烟……湘粤赣边陲的古城仁化,在红军长征生死存亡的关头,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

1934年10月下旬,红一方面军突破国民党第一道封锁线后,1934年11月初,毛泽东随军委纵队到城口。当时,毛泽东身患疟疾大病初愈,身体十分虚弱。虽然他没有任何军事指挥权,但只要队伍停下来宿营或休息,便对着地图仔细研究,毛泽东分析当时的军事情况,认为在红军向西的道路上,必会有国民党中央军、湘军、广西军阀的部队等敌人的重兵阻截。毛泽东郑重地向中共中央提出了自己的建议:“红军不要向文明司前进,不要在坪石过粤汉铁路,不要夺取宜章、临武,而应该向北越诸广山,沿耒水北上,在水口山一带休整,仍回到永丰、蓝田、宝庆等地摆开战场,消灭‘围剿’之敌”。毛泽东的计划是红军在城口直接折向正北方。毛泽东的这一建议在城口没有被采纳。

其间,红一、九军团和红三、五、八军团各一部在位于赣、粤、湘边的仁化县境内行军作战10余天,甩掉了国民党的追击和堵截,进行了奇袭城口镇和铜鼓岭阻击战,摧毁国民党设在仁化县境内的碉堡26座,突破了国民党设在广东城口至湖南汝城、桂东间的第二道碉堡封锁线,穿越了仁化县山区长江、城口、红山等地。

一、奇袭城口镇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城口是湘粤边境的秦汉古镇,东临东河,西连西河,东西河汇合于城南,成半岛状,城北依托羊牯坳,四面群山环抱,山峰陡峻,谷狭路隘,地势险要,扼粤湘驿道之咽喉,控南北商贾之要隘,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蒋介石多年苦心经营,强化乡里制度,清查户口,处理食盐,坚壁清野,决意把城口建成堵截红军第二道碉堡封锁线南端的中心据点。四周高山构筑有碉堡20多座,密布成网,扼守着峡谷、道路口,可瞭望和控制仁化、扶溪、长江、汝城、延寿、乐昌方向来路。碉堡间沟壕相连,电话相通。东水桥、七星桥、河背桥及门楼设有哨所,配有哨兵。镇内驻有国民党军独立第三师李汉魂部一个连和部分民团固守。

1934年11月,红军突破国民党军设置的第二道封锁线就是从袭击城口镇开始的。

担任袭击任务的是红一军团二师六团一营。红一军团首长林彪、聂荣臻、左权都清醒地认识到,城口这个隘口,是中央红军西进的唯一通道,必须乘敌不备、突袭智取,一举成功。二师六团团长朱水秋、代政委王集成分析了城口敌情,认为守敌人数不多,但设防坚固,有精良武器和充足弹药;若正面进攻,虽有取胜的把握,但要付出较大的代价,甚至会耽误时间,影响军团部战略部署的完成。为此,将主攻城口的任务交给一营担任,并把团的侦察排拨给一营指挥。一营营长曾保棠面临的是一个艰巨任务:城口镇内的守军虽不强大,但要求他的营一昼夜奔袭220里,这无异于上天揽月,虎口拔牙。

十一月的山城,已是冰封凛冽,寒风嗖嗖。军令如山,任务艰险,临行嘱托,字字千钧。11月1日黄昏,一营出发了,序列是侦察排、机枪排,一连、二连,排成四路,疾速跑步前进。夜,伸手不见五指,踏着野草没胫的山路,一不小心就可能葬身悬崖。天亮时候,趁在树林吃早饭空隙,曾保棠在地图上一量,发现这一夜竟然跑了150多里。本打算让部队休息一下,但是根据行军经验,保棠知道,战士们只要一躺下就会抵挡不住困意呼呼大睡。于是决定连续赶路,第二天黄昏来临时,曾保棠看见了前面的城口镇。

这是一个被几条河渠环抱着的小镇,镇前有一座木桥,要想占领镇子必须从桥上过去。曾保棠率领一营指战员,乘着夜色潜伏到离桥头百米处的草丛中匍伏着,先部署两个连对付两侧的碉堡,又选择十几名水性好的战士由桥的上游泅水过河,自己带着侦察排强行过桥。敌哨兵发现异常,喝问是哪部分的。曾保棠响亮回答:“我们是中央军!”并快步过桥。敌哨兵准备鸣枪示警时,已被红军扑倒,随着一颗颗手榴弹在敌营棚里炸开,红军迅速过桥、入城,包围敌军连部及民团、保安驻所,“缴枪不杀”山鸣谷应,响切云霄,敌军“有的还没有见过红军,有的没有想到红军来得这样快”(《聂荣臻回忆录》),纷纷举手投降,红军战士立即冲上,先将敌军步枪扳机除去,让士兵用箩筐挑走,随即命令俘虏将枪支扎捆,背负集中。

附近五里山碉堡里的守军发现有红军,就不断用步枪、机枪向外射击,有些红军战士就在黑夜的冷枪中无声的倒下了,对红军军事行动伤害甚大。碉堡是用石及砖造成,有方形或六角形不等;大小不一,有排堡、连堡,十分坚固,易守难攻,红军迅速分多路包围五里山碉堡里的敌军,堡内敌军见红军锐不可当,随即溃不成军,纷纷弃堡逃窜,红军迅速占领了城口镇。

奇袭城口,红军俘敌100多人,缴获枪械数百支、子弹一万多发及粮食、煤油几千箱等物资,给红军在城口短暂休整创造了条件。对此,中革军委通电全军:“我一军团前锋于2日经过战斗已占领敌第二道封锁线上重镇城口,突破了敌人的封锁。”(林伟《“战略骑兵”的足迹》)

11月3日,红一军团令二师四团和六团一部在城口休整。蒋介石得悉第二道碉堡封锁线南端重镇城口失守,于4日令衡阳航空队派轰炸机两架,飞抵城口镇上空。没见过飞机的群众,听有飞机嗡嗡声,出于好奇,好些人跑到晒坪、街头、甚至登上阳台观看。敌机在五里山上空俯冲,用机枪扫射,被扼守在五里山顶碉堡、战壕里的红军战士开枪还击后,又飞到三角坪、大河背、老虎尾、正隆街口等地轰炸。一颗炸弹落在正隆街保安堂和生泰店之间,震天巨响,房屋崩塌,烟硝、灰尘四起,人们哭叫。共炸毁6间房屋,炸死、炸伤10余人。红军战士见状,迅速行动,抢救受伤群众,有的搬走瓦砾、砖头,有的替伤者包扎、治疗,群众深受感动。

红军占领城口,就意味着彻底地粉碎了敌人的第二道封锁线。各军团纷纷进行政治宣传,如演讲、画漫画、刷写标语等,其中有红五军的“推翻国民党反动派统治”“打倒帝国主义”“农民起来打土豪分田地”……;独立师训练队的“士兵不打士兵,穷人不打穷人”等标语布满城口镇的街头巷尾,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和红军西进的宗旨。红九军团经过城口时,已是夜色茫茫,大风呼呼,天气异常寒冷。军团部下令二十二师在后面,三师及军团直属队在城口战备休息。军团部住在城口东端的敌人镇公所漂亮宽大的房子里。据红九军团部文书林伟回忆,“我们在街上买到两双胶底鞋子,还买了一些办公文具,黄参谋买了许多糯米和红糖,正在做江西元宵,科里的人都围绕火盆烤火吃东西,郭辉勉同志会按琴,他奏起了‘梅花三弄’的曲子……”

这样的事,无疑是给红军艰苦的行军战斗生活增添了一些花絮,活跃了气氛。坚定的信念、乐观的精神,感染了身边的人,又继而传播到更广的人群中去,鼓舞了全体红军将士的斗志,振奋了所有行军人员的精神。

二、血战铜鼓岭

爆炸轰鸣如击鼓,枪弹呼啸若琴弹。

铜鼓岭位于城口镇南面二十公里处,岭高坡陡,林密草深,岭下沟深陡峭,地势复杂。从岭脚到岭顶,只有一条通道,路窄弯曲,是城口镇通往仁化的要冲隘口。

正当红军由赣境挺进粤、湘境内的时候,国民党独立警卫旅第三团团长彭智芳,于10月30日受令于广州,翌日率部乘粤汉路专列火车到达韶关,转乘军用汽车百辆,开拔仁化县城,接着火速进军,直扑高沙一带,抢先在高沙村北、铜鼓岭南麓集结兵力,占领高地,扼守山隘、路口,修工事,挖战壕,准备乘势北上,抢占城口镇,企图阻拦并消灭红军。

为确保红军主力在城口的短暂休整,顺利西进,红二师六团一部奉命从城口的东光、恩村迂回到铜鼓岭北的山地,阻击从广州来增援城口的敌人。

……据练骋文急报,匪已节节推进,图陷仁城,维时城内仅有县兵30余名,我一面亲督队固守骆驼峰三关阁等处碉堡,一面奉令电商彭团赶赴前线追击,讵甫抵厚坑,匪已间道包抄绕出我军之后,幸团长彭智芳奋勇向前,血战两昼夜,歼敌千余,匪遂狼狈溃逃……(转载自仁化县档案馆藏民国档案)

11月4日中午,红一军团二师六团一部遭到彭智芳部袭击。敌人依仗居高临下的有利地势,用轻、重机枪、步枪疯狂扫射,红军伤亡很大。但久经考验和富于战斗经验的红军指战员,面对突如其来的险恶形势,随机应战,抢占有利地形,痛击敌人。敌人虽有伤亡,但更凶猛顽强,自以为兵多弹足,重新聚集部署,分多路向红军阵地猛扑,在密集火力掩护下,跨出工事、战壕,拼死命向红军阵地冲杀过来。红军指战员沉着应战,待敌人冲至阵前,一跃而起,挥舞着大刀,勇猛冲杀,与敌人展开白刃格斗。随着震耳欲聋的喊杀声,战士们手起刀落,敌人一片片的倒下,阵地上尸横遍野,战士们浑身上下血迹斑斑。刺刀捅弯了,就用手掐、牙咬、拳打。红军指战员士气旺盛,愈战愈勇,敌人一次次地进攻,又一次次地溃退,战斗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

双方继续激战,战至深夜,敌人的进攻有所减弱,红二师六团一部完成了阻击敌人的任务,便边警戒,边分批悄悄地往北方向转移。转移出阵地的红军队伍,迂回到厚坑至恩村之间的岔口分道:一路在瑶塘山腰折向带头村,经官奢村向左坑进军;一路在马岭桥经马奢向新洞进军。红军离开铜鼓岭地域,敌独立警卫旅彭智芳部怕红军有埋伏,不敢追击,间续地向红军发射壮胆助威的枪声,只图自保,继续扼守在铜鼓岭山地。

铜鼓岭阻击战打响后,城口胜一理发店和大坪头交通站的地下党,立即发动群众,组织担架队,及时赶往作战前线,抢救红军伤员,当地百姓踊跃参加支前工作,为红军烧水、送饭、通讯、带路等重要任务,为这次战斗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铜鼓岭阻击战历时两昼一夜,国民党粤军军伤亡80多人,红军阵亡140多人。山上那条狭小的隘路,遍地尸骸,战斗时要踏着尸体前进,战况的惨烈,由此可以想见。红军虽然损失较大,但遏制了敌人,将国民党军牢牢控制在铜鼓岭南麓一线,掩护红军主力在城口短暂休整和安全通过城口一带。

红军长征过境仁化10余天,播下了革命的种子,留下了长征精神,是仁化这片红色热土永恒的精神财富。

美丽的锦江河畔,洪流滚滚,那是红军队伍在急行军;

峰峰如剑的万时山脚下,白雪皑皑,那是着红军长征驻扎的帐篷;

斑驳、残缺的古秦城,庄严肃穆,那是历史的记忆,流淌着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悲壮故事。

(县史志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