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化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2018年仁化县财政投入1500万元,在全市率先建设11镇(街)干部周转宿舍,并改建或扩建乡镇(街道)机关“五小”(食堂、宿舍、澡堂、图书室、文体活动室)场所。2019年7月,镇(街)干部周转宿舍及“五小”场所全部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有力推动仁化县落实乡镇干部“五天四夜”制度及创新开展“一线双联”“民情夜访”活动。
在当前疫情防控、脱贫攻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良好的基层住宿生活环境,让全县乡镇干部安心地住下来,他们以闻鸡起舞、日夜兼程、风雨无阻的奋斗姿态,大力提升农村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及获得感,聚力让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
01
奖补建设“五小”场所
破解基层干部“留下难”
根据中央、省、市部署,2017年仁化县启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前期调研中,不少乡镇领导干部反映,“乡镇存在年轻干部不愿意来,来了总想着调走,留下的干部又县城、乡镇两头跑等现象。”“究其原因,住宿生活条件艰苦是一条,宿舍漏水、就餐不方便……”
仁化县委书记林国华说:“如何改善乡镇干部生活条件,解决好乡镇干部的住房少、就餐差、洗澡难等实际问题,成为了我们亟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2018年,仁化县迅速出台乡镇干部周转房建设奖补方案,指导各乡镇(街道)新建或修缮和改造“五小”场所。对于新建周转宿舍的,根据其招投标金额或合同书金额进行奖补,上限为150万元;对于修缮和改造宿舍楼的,奖补上限为80万元,超出县财政部分的配套资金由各乡镇(街道)自筹解决,并由县委组织部统一组织安排结算。
为统一协调配合,仁化县加强乡镇周转宿舍等“五小”场所建设工作的领导,成立仁化县乡镇(街道)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县委组织部安排一名副部长负责日常跟踪落实。同时,采取倒排项目工期、每月定期研究1次、每季度专项督查1次等方式,高位推进工程项目建设。
02
“工作+食宿”一体化
满足基层干部生活需求
仁化县坚持“突出功能,统一标准”原则,全力推进乡镇干部周转宿舍建设,并把其他“四小”功能融入进去,让“工作+食宿”一体化,保障乡镇干部落实“五天四夜”制度。
“每镇原则上按照16套建设,每套按一房一卫一阳台设计,同时配套设置会客厅、小型餐厅、阅览室、文体活动室等功能室,解决住宿难、环境差问题。”县委常委、组织部长李伟杰说道。“户外根据实际情况修建篮球场、羽毛球场,配置乒乓球台等运动器材,较好地满足了交流干部的基本生活和文体活动需求。”
对其他场所建设也作了要求,如周转宿舍有“小食堂”,配备储物间、冰箱、公共橱柜、消毒柜等厨房设备,餐厅内配有空调、壁扇等设备;淋浴室(卫生间)有节水型冲箱等,并安排专人负责打扫;“小文体室”配有乒乓球桌、健身器材等活动设备。同时,注重资源整合,如城口镇,结合“439”城镇提升工程,对镇文化站和图书馆进行升级改造。
“五小”场所建好后的后续管理也是重要一环。仁化县同步建章立制,一方面,解决以往乡镇干部长期占用老旧“周转宿舍”等突出问题,全县共清退老旧“周转宿舍”23套。另一方面,11个镇(街)均制定了干部周转房入住管理规定,对入住条件、日常管理、环境卫生、退出等作了具体规定,确保了周转宿舍使用管理更加规范有序。
03
干部安心扎根基层
乡村振兴按下“加速键”
2019年7月,仁化县“五小”场所全部投入使用,其中,新增交流干部宿舍约190套,并提升改善了11个镇(街)的食堂、文体活动室、图书室等,切实改善了乡镇干部就餐、住宿、工作、学习和文娱条件。为了让住夜乡镇干部有作为,仁化县创新开展“一线双联”“民情夜访”活动,镇(街)领导干部每周三晚要到挂点村夜访群众。
笔者日前在距离仁化县城30多公里的闻韶镇,看到镇政府后院的两排破旧泥砖房变成了一栋崭新的四层宿舍楼,党员干部从食堂吃完晚餐后陆续回到各自宿舍。不到十分钟,大家有的换了一双鞋,有的加了件厚衣服下来,各自驱车前往挂点村夜访群众。三年前调任闻韶镇的党委委员刘茗瑞说:“刚来时条件艰苦住不习惯,现在条件好了,工作日五天四夜都在镇里。在疫情防控关键期,节假日、周末基本在镇里,通过开展‘一线双联’,和群众的距离更近了。”
在距离仁化县城50多公里的长江镇,夜幕降临,镇政府大楼内灯火通明,“那29家毛竹加工厂搬入毛竹产业园,还有哪些问题需要政府解决?”“全域自然村集中供水全覆盖工程进展怎么样了?”“明早一上班分组进村把脱贫攻坚工作布置下去”……奋战了一天的党员干部们,仍然争分夺秒地在推动脱贫攻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乡村振兴等各项工作。
“乡镇‘五小’场所的建成,带来的是乡镇干部作风的明显改变,‘走读’的干部少了,留守的干部多了;浮在面上的少了,沉到一线的多了;敷衍了事的少了,为民服务的多了。”长江镇党委书记邹汉明深有感触地说。
如今,仁化县乡镇干部更加安心基层、奉献基层、扎根基层,走进群众家中听民情、问民需、解民忧成为了常态,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各项工作按下了“加速键”。
来源:韶关先锋
校对:古燕霞
编辑:陈家伟
责编:蔡权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