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化县情简介
仁化县位于粤、湘、赣三省交接地,是广东“北大门”,东接江西省崇义、大余县,北邻湖南省汝城县,南毗韶关市区,西与乐昌毗邻。全县总面积2223平方公里,辖10个镇和1个街道办事处,127个村(社区),1114个村小组,户籍人口23.9万人,常住人口18.64万人。成功获评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全国科普示范县、第一批国家县域商业建设行动“领跑县”、全国第七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等荣誉。2024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为121.29亿元,同比增长2.2%;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33.43亿元,同比增长2.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0.88亿元,同比增长6.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52亿元,同比增长10.8%;三产比为24.4:36.1:39.5。
仁化是人杰地灵的红色高地。秦末汉初,南越王赵佗就在仁化北端隘口筑有“古秦城”。南朝齐年间(479-502),始建仁化县,是唐代诗人名相张九龄、开国中将谭甫仁等名人故里。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2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项。被誉为“中国古塔之乡”,其中云龙寺塔是华南五省唯一保存完好的国家级唐塔。是广东省革命老区,是全国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有广东省唯一以红军长征为主题的红军长征粤北纪念馆,有红色革命遗址374处,其中省级红色革命遗址94处。
仁化是山清水秀的宜居绿地。是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是广东北部生态发展区重要组成部分、粤港澳大湾区生态屏障的重要支撑。共有108条河、总长1055公里;有林地面积274.8万亩,森林蓄积量1390.16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80.78%,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2个。水源地水质和主要江河水质达标率均达100%,2024年水环境质量全市排名第三,县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100%,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全市排名第三,6项环境空气质量检测指标全部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仁化是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境内旅游景点景区众多,有世界地质公园、世界自然遗产国家5A级景区丹霞山,有国家级水利风景区丹霞源水利风景区,有6个国家3A级景区,温泉资源丰富,打造省级旅游精品线路11条,发展特色民宿389家,其中国家乙级民宿2家,市级星级民宿43家。2024年累计接待游客约67.96万人次,同比增长21.4%;旅游收入约6.8亿元,同比增长21.52%。
仁化是物产丰饶的投资宝地。交通便捷,形成一铁(赣韶铁路)、两高(韶赣高速、武深高速)、三国(G323、G106、G535)、四省(S246、S342、S244、S517)四通八达、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络。矿产资源富集,是中国有色金属之乡,其中铅、锌等矿产资源蕴藏量大、品位高,有凡口铅锌矿和丹霞冶炼厂省属企业以及韶关仁化产业园区、毛竹产业园三大工业产业发展平台。农特产品丰富,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仁化贡柑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个(长坝沙田柚、仁化白毛茶)、农产品地理标志1个(丹霞贡柑)、地理标志证明商标3个(扶溪大米、石塘堆花米酒、浒松腊鸭)、全国名特优新目录农产品6个(丹霞贡柑、长坝沙田柚、仁化白毛茶、扶溪大米、平甫奈李、石塘堆花米酒),“粤字号”农产品27个。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12个、省级“菜篮子”基地5个,大力发展仁化白毛茶、长坝沙田柚、丹霞贡柑、优质大米、毛竹、蔬菜等特色农业产业。2024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6.25亿元,同比增长6.4%。